抢抓机遇 奋勇争先
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江汉大学第四届“两代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暨2023年学校工作部署会上的报告
(2023年2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工作回顾
自四届五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双一流”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取得突破,连续第六年荣获全市绩效管理综合考评立功单位,学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
制定美育、体育、劳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成立炳灵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开办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走深走实。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4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入选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优秀案例3个。新增校企、校政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111个,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产学合作共建课程开课82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项。启用“江汉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系统”,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督导。高水平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1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一批教师在国家、省级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1个教学团队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新增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个、校级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10个。学生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学风建设持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
人才培养取得新业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获省级及以上奖项4599人次。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长江学子”称号1人,1人首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荣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入选团中央“千支志愿服务示范团队”1个,团省委“志愿服务示范团队”4个。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本科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扶持大学生创业公司47个,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3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6项。
(二)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
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加强建设情况的复核,今年即将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成为全省4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之一,新增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2个学科顺利通过专项合格评估。有序推进“四新”建设,新成立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调整加强生命科学学院,“新工科”格局初步形成;成立医学部,出台《江汉大学新文科建设方案》,“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启动实施。
(三)科学研究结出新硕果
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办公室和运行管理中心,组建9个研究所,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市项目4项,承接、完成省内外多项重点工程,经济产值达8000余万元。科研项目立项和经费持续增长,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03项,总经费约3.3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并首次以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千万元资助课题。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和团队7个。多项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整体技术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第二届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社科奖三等奖3项、屈原文艺奖1项;论文被SCI/EI/CPCI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1824篇次;资助出版著作134部,首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成功举办工程爆破领域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多场学术年会(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江汉大讲坛和炳灵学术论坛影响不断扩大。《江汉大学学报》《江汉学术》办刊质量不断提升。
(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引进(含柔性)高层次人才40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杰青1人;招聘博士学位教师105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49.7%。谢先启院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一批优秀人才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人选等。支持一批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博士后进站等,师资培训费达460余万元。制定出台《江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
(五)社会服务工作开拓新局面
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政协武汉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签订合作协议33项。完成成果转化、智力服务、社会咨询、社会培训等项目102项。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承接“国家授权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构建”等国家、省、市多项重点工程,参与湖北省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湖泊污染调查与防治方案制定、武汉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等重点项目,制定国家首个支撑《种子法》中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行业标准和中国爆破协会团体标准3个。“江汉大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应用研究工程中心”“武汉政协智库暨江汉大学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在学校成立。继续教育规范开展,市民大学受社会好评,培训领域不断拓展,高质量完成武汉市委、市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社会培训。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派出医护人员支援隔离点医疗和社区核酸检测工作,驰援吉林、上海等地区3000余人次。武汉车谷江大女足首次问鼎足协杯冠军,实现赛季“双冠王”、联赛“三连冠”。教师潘钰参与中国南极考察。学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
(六)学校治理和服务保障实现新加强
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服务创优。修订《江汉大学章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八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坚持信息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学术委员会设置。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照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扎实推进年度改革任务。学校智慧化校园服务平台功能日臻完善,基础网络设施持续升级改造,校园网络运行环境不断优化。教学楼、实验楼加装电梯等多个项目竣工验收,科创大楼等多个在建项目有序实施,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餐饮、物业、公寓、水电、医疗等服务效能、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综合保障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水平和效率不断加强。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获省“档案先进工作单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持续建设,荣获2021年市“十佳全民阅读工作集体”称号。
(七)平安校园建设取得新进步
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校员管控、环境消杀、物资储备、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重点工作,做深做细学生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实现了“疫情要防住、学校要稳定、师生要平安”的工作目标。创建平安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排查、治安巡查、安全及反恐防暴培训,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贯彻落实《保密法》。获评省示范平安高校、省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全市平安建设优胜单位。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常态化机制,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党委会的“第一议题、固定议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纳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培训、教职工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好巡视整改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对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反馈的52个面上问题逐条分析、认真整改,经审核,同意整改销号51个,整改销号率98.08%。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在湖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精心组织“青马工程”培训和“百生讲坛”活动,4名学子入围省“青马工程”,获评省级优秀主讲人2人,获评省级活力团支部1个,获评省级优秀微团课2个。成功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感动江大人物”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江大之春”“榜样的力量”等校园文化品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市教育系统示范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各1个。持续实施“清源之光”党建创新项目,获省市党建研究会调研课题立项共8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持续擦亮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品牌;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六项治理”,不断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成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过去的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师生员工奋勇拼搏、辛勤奉献;得益于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当前,学校正处于新一轮创业和再出发的时候,全面审视学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高,资源配置不优,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还不够高。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基础不厚实,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实力不足,成果质量不高,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方面贡献度不大;四是学校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体制机制建设改革不够,与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目标要求还不适应。今年,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首轮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江汉大学整体进入省重点建设高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省内高校竞争愈发激烈,人才竞争新格局加剧高等教育竞争,发展从不眷顾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者,也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认清形势和任务,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定力和韧劲,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奋勇争先。
二、今年的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主动作为、创新思路,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坚持强基固本,着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加强一流本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强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落实相关经费支持和奖励。继续做好专业建设动态管理,持续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实施“四新”专业建设行动计划。组织5个专业申报工程教育认证,力争1个专业获得受理。控制课程总量,进一步优化公共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结构;持续加强基础课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基础技能培训;继续推动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持续推动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全面对标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推进《江汉大学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2-2024年)》,分阶段完成相关任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的自检自评,总结问题与经验,固化特色与成效,完成本科教育教学自评报告。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做好我校首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深化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启动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推进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持续推进研究生班主任、导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生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创新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发挥学校“音、体、美”专业优势,探索具有江大特色的“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持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级,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发展培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实施学区制管理,探索“院区联动、纵横一体”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努力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新突破。强化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做好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和师生国际交流。
(二)坚持系统谋划,持续建设重点优势特色学科
重点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根据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要求,出台《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工作方案》,做好学科建设任务的分解,明确各二级学科建设指标和完成节点。组建工作专班,引进高端学科人才,统筹安排好平台资源配置。坚持开放合作,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建设学科标志性成果。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健全省级学科(群)管理与保障机制,推动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年度建设计划落实。制定校级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年度建设方案,强化跟踪和年度考核。做强做优“音、体、美、教”等学科,擦亮学校体艺特色学科品牌。
推动学位点建设。加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对照专项合格评估标准,制定博士点3年建设计划。加强博士点的课程建设和教材项目建设,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博士生课程3-4门、教材1-2本。以专项合格评估和周期性合格评估为抓手,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谋划好新一轮硕士点和博士点申报的准备工作。
(三)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创新质量与社会服务贡献度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建和培育承担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的优秀科研团队,积极申报、承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大交叉创新研究项目、科研培育项目支持力度,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45项、高质量科研成果230项,纵向项目经费不少于2200万元,在省部级科技奖项的数量和等级上实现突破。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谋划推动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筹建工作,力争新增2个省级及以上平台。
提升文科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实施文科科研水平提升工程,统筹文科资源,凝练特色方向,打造高水平文科平台和团队。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加强专家库建设,大力发展新型特色智库,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咨询平台”和“高校智库”作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
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擦亮专家教授服务考察团品牌,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做实做细做深校政、校企和校校合作大文章。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全方位打造高水平试验平台。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改革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和技术服务,实现武汉爆破公司营收8000万元以上。助力武汉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打造武汉新春音乐会品牌。积极探索完善继续教育协同办学机制,规范校外教学点管理。进一步扩大市民大学品牌效应,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支持附属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和“博士服务团”工作。
(四)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编制人才需求地图,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大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紧缺学科专业的优秀博士,重点培育和引进国家万人、楚天学者等高端人才,力争高层次人才实现新突破,全校省、市级以上人才数量达到150人次。
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服务。常态化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持之以恒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职称职级、分类管理等制度,健全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年薪制、预聘制专任教师管理。启动定编定岗工作,逐渐建立与完善与岗位设置相适应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进一步拓宽人事代理人员进编渠道。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青年教师成长。
(五)坚持服务创优,优化学校公共服务保障
完善校内预算一体化管理机制,增强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保障基本运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加快推进科创大楼、南区网球场改造、汉口校区老年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北区1、2号教学楼维修、校医院维修改造等项目施工。深化后勤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质量。推进智慧化校园平台建设,优化师生办事流程;加强教学楼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校师生个人数据中心。规范做好采购与招投标工作。加强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与共享,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优化师生服务中心环境和条件,扩充办事事项,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改善校医院医疗硬条件和软环境,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六)坚持全面防范,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落实教育部《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加强师生健康监测与健康驿站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做好校园疫情防控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反应体系建设。坚持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做好用水、用电、燃气、交通、饮食、实验危化品安全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和专项治理。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贯彻落实《保密法》,提高保密意识,做好保密工作,迎接二级军工保密资格复审工作。加强档案安全管理。
(七)坚持政治领航,强化党的建设
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研究阐释,深入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切实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省委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做实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力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所突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六项治理”,加强各类阵地管理,持续做好网络舆情监控,确保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夯实基层组织体系,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巩固拓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成果;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清廉学校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我们正站在蓄势待发的新起点,让我们自觉强化“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以昂扬向上的朝气、突破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志气,鼓足干劲再出发,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