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 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江汉大学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景新华
(2024年1月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自2018年6月四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立足武汉、融入武汉,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理念,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发展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是极具挑战、极其不易的五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等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众志成城、笃行实干,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交出了推动发展、服务社会、学校平安和师生健康的精彩答卷,跑出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加速度。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成果的五年。我们齐心协力、砥砺奋进,胜利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功举办合并组建20周年纪念活动,全面总结和展示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成就,凝聚了校内外共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顺利完成巡视“政治体检”,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打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职引进谢礼立、谢先启院士,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突破;获批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高级别科研平台的突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高水平办学层次的突破。被省政府确定为4个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开启了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五年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一是党的政治建设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强化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高质量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各类阵地,讲好江大故事,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凝聚力增强。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市教育系统示范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校被评为市属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干部队伍结构优化。选优配强中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年轻干部成长“架梯搭台”,破解“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难题。加强干部任期管理和轮岗交流,激发干部队伍新活力。五是全面从严治党常抓不懈。强化政治监督,严明纪律规矩。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有效发挥。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为抓手,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六是统战群团工作亮点纷呈。做好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和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多次获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表彰,一大批集体或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构筑统战“同心圆”,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资政参政作用有效发挥。
五年来,立德树人成绩突出。一是本科生源质量持续向好。招生位次值逐年提升,全面实现省外一批次招生工作目标。二是“三全育人”格局逐步形成。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通过“一年级工程”“榜样的力量”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态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取得进展。获批省、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示范基地。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湖北省首届思政教学展示特等奖。三是五育并举加快推进。出台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实施方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创办炳灵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合作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修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级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67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7项,省级教学团队11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9个。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五是研究生培养量质提升。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现有在校硕士生2284人。招收了首届博士研究生11人。研究生获论文、专利等成果317人次。六是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注册各类创业公司121家。
五年来,学科建设成效明显。牢牢抓住一流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龙头带动,全面推进。突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龙头”地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成立由多名院士领衔的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学校资源,凝练学科特色,5个二级学科建设有序开展。“四新”建设持续推进。组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光电材料与技术、环境与健康学院,调整加强生命科学学院,“新工科”格局初步形成。启动实施新文科建设“五年计划”。组建医学部,全面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势特色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五年新增学位授权点15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涉及77个二级学科(领域),有5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 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五年来,人才队伍质量提升。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专任教师队伍正高、副高占比53.7%;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1.4%,其中博士学位占比55.5%;35岁以下教师占比13.7%,36至45岁教师占比36.8%。省市级人才达171人次,初步建立起素质提升、结构改善、梯队合理的多层次教师队伍。二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预聘制改革,选聘优秀博士74人。完成人事代理人员进编96人,支持青年教师深造攻读博士学位57人。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的综合考核、分类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职称评审制度不断完善。
五年来,科研创新加快进步。一是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总投入7.5亿,外部经费3.5亿;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纵向项目500余项,横向项目1500余项,国家级150余项,单项超千万元纵向项目首次突破;被SCI\EI\CPCI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文章410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5项。二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5个。获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4个。三是学术影响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谢先启院士当选中国爆破协会会长、武汉市科协主席。学校成功举办两届东湖论坛,江汉大讲坛、炳灵学术论坛等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柔性显示材料、原创MNP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专利成果转让80余项,转让金额2400余万,单笔最大转让合同1200万,1项专利获湖北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武汉爆破有限公司产学研用一体协同攻关集群优势持续加强。《江汉大学学报》《江汉学术》办刊质量不断提升。
五年来,社会服务再结硕果。坚持立足武汉、服务武汉、奉献武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打造服务平台。建好、用好武汉政协智库、武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咨询服务平台。二是拓展对外合作。深化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百余项。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三是打造服务名片。附属医院“香港路上好六医”品牌、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武汉市民大学等影响力持续提升。都市时尚体育科普基地在全国体育科普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四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口郧阳区扶贫点顺利脱贫摘帽,全力助推扶贫点乡村振兴,学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
五年来,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高质量完成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8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认真开展中期评估检查。二是机构改革顺利实施。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及其职责设置,新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等4个机构,管理效能、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校友会、基金会、理事会汇聚资源促发展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获评省级法治建设示范学校。修订《江汉大学章程》,持续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优化完善。“江大之春”“清源之秋”“感动江大”等活动品牌持续擦亮,文明校园建设持续深入。四是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线上服务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师生服务中心一站式办事服务不断优化。完成科技创新大楼、北区地下停车场、音乐学院综合楼、文理学院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校园环境及景观大幅提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等各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智慧财务水平不断提升,采购与招投标、校办产业管理服务等得到加强,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育人化后勤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2023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学校抢抓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这个重大机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全力聚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2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本科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14人次,研究生获论文类、专利类成果157人次。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注册公司25家。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7.57%,研究生为94.28%。
聚力重点学科建设,龙头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确定2023年为“学科建设年”,召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科技创新大会、人才工作大会、学科建设专题工作会、专家咨询委员会2次会议,营造“大抓学科”的良好氛围,学校学科布局初步形成。新增材料科学、化学2个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到3个。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科研成绩更加亮眼。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实施“五大支持计划”和一流学科专项计划,加大项目和成果培育力度。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85项、横向项目18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课题3项、国家自科基金2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自科基金同比增长114%;获批省自科基金20项,同比增长122%,其中首次获批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获批部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3个。首次参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获批各类专利授权295件。荣获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各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文章1149篇次,首次在《Cell》上发布研究成果。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制定人才工作“黄金十条”,实施招才引智“伯乐计划”,形成全员参与的人才工作局面。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9人。新增入选省、市级以上人才32人次。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发展,持续实施“学历提升计划”,一批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博士后进站工作。
深化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更加出彩。签订首个国际合作项目。与河海大学共建精细爆破研究中心,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建设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与重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协议15份。服务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智库作用有效发挥,1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教育部采纳,2篇获省领导批示,6篇被省、市相关职能部门采纳。全面赋能乡村振兴,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定点帮扶单位、突出派出单位,“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单位。服务武汉城市文化发展,汤湖美术馆展览推陈出新,新春交响音乐会“唱响大武汉”。
持续改善服务保障,师生获得感更加充足。科技创新大楼主体结构完工,南区网球场投入使用,校园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持续推进。优化完善师生服务中心布局和功能,累计办理事项11400余件。后勤服务更加优化,师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首过往,全校师生员工在乘风破浪中奋楫争先,在披荆斩棘中书写华章。过去的成绩,浸透着全体师生员工拼搏奋斗的汗水、凝结着全体江大人集体智慧的力量,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建设发展倾情付出、无私奉献的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起步晚、底子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主要有:学科专业建设普遍薄弱,按照软科最新排名,学校没有一个学科进入前50%;高层次人才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优、分布不合理,新引进人才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不紧,重大科研项目偏少,缺少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学校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考评制度、相关政策等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将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加以解决。
三、2024年的重点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理论武装。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发挥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用。持续推进“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宣传、研究、阐释作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意识形态各项工作。
强化正风肃纪。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工作要求,强化作风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纠治“四风”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和中层领导干部任职审计。认真做好深化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工作,加强警示教育力度,推动党员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持续推进“清廉江大”建设。严肃执纪问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二)以高素质师资队伍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优化职称评审办法,按照学科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完善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等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
夯实一流本科建设基础。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以“本科教育教学年”为抓手,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各项任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强化有组织拔尖人才培养,持续推动炳灵学院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持续加强现有国家、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深入实施“四新”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基础性学科核心课程建设,推动一流课程迭代升级。深入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好访企拓岗各项工作。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和层次。做好校际交流项目学生派出工作。
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双导师”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为重点,加强科教融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国际化交流水平,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加快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抓好课堂主渠道,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行动,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支撑高水平社会服务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落实动态调整机制、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对口支持机制等,力争在大学者、大平台、大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超前布局前沿专业,建设应用学科专业。建立学科专业准入、预警、退出机制,推进专业认证。分层分类规划学科发展,不断完善学科布局。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加强现有研究平台规范化建设与考核管理,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培育重大研究项目和成果,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以及科研成果与奖励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重大科研任务协同创新机制,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成果。加强“院士讲坛”“江汉大讲坛”“炳灵论坛”等建设,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加强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新局面。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社会和对外合作领域。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做实做细做深校政、校企和校校合作大文章。提升资政服务能力,建好湖北省新型智库、武汉政协智库等平台。办好武汉市民大学。扎实做好对口帮扶点乡村振兴工作。支持附属医院创建“三甲”。
(四)以高品质的管理服务打造高品质育人环境
深入推进平安江大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持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开展网络法治教育专项行动,完成“八五”普法年度工作。落实平安建设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校园“三网”安全体系建设。坚持隐患排查整改制度,认真做好校园消防、交通等安全工作。多措并举提升信访工作效能。严格落实《保密法》,持续做好保密工作。争创平安创建先进高校,确保校园平安、师生健康。
深入推进服务江大建设。规范和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坚持无预算不支出、无项目不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初步构建学校“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形成教、研、学、管、服的数字空间,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图书馆升级改造、房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期)、智慧食堂等建设项目。持续打造后勤服务品牌化效应。依法依规做好采购与招投标工作。进一步提升师生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加强档案和校友工作。
深入推进美丽江大建设。完成科技创新大楼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完成校医院、音乐学院综合楼提档升级、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平台等项目建设。做好一、三食堂环境提档升级和四食堂重建、图书馆维修工作。推进北区1号2号教学楼、学生公寓等维修项目。持续探索节能减排新途径,积极创建“低碳校园”,持续打造精致、精细美丽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
当前学校正处于爬坡上坎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继续以创业者的激情、奋斗者的姿态、劳动者的辛勤,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